你好,欢迎来到四川音乐学院! 今天是2025年09月24日 办公登录
网站首页>>青春自愿行动详细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丨四川音乐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传媒学院“语润新疆,推普筑梦”志愿服务团队

来源/作者:傅学娟 游览次数:65 发布时间:2025-09-03

语润新疆推普筑梦

传媒学院暑期实践活动

 

 


20257月,骄阳映照天山。作为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遴选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重点团队,四川音乐学院传媒学院“语润新疆,推普筑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团队深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加哈乌拉斯台乡,走进胡吉尔台村、套乌拉斯台村及库克拜村,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实践。活动中,团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重要部署,通过实地调研、互动教学、文艺交流等形式,切实提升村民语言沟通能力,为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推普润心:语言铺就致富路

胡吉尔台村曾是尼勒克县脱贫攻坚的重点村。对于这个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村落而言,提升语言能力不仅是日常沟通的需要,更是连接外部世界、融入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纽带。志愿者们在前期调研中发现,村里许多成年人因普通话不熟练,在理解政策、对接市场、外出务工时处处受限。“以前看到通知文件,只能找人帮忙念,自己读不懂。”语言能力的不足,正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隐形枷锁。



 

 

在胡吉尔台村的推普课堂上,志愿者们将专业语言教学转化为村民听得懂、用得上的生活技能。团队成员王莹发现村民常混淆an”和“ang”的发音,她创新设计了一套“手势拼音法”:双手平展表示前鼻音“an”,双手上扬示意后鼻音“ang”。村民们跟着手势反复练习“天安门(tiān ān mén)”和“长江(cháng jiāng)”,很快掌握了发音要领。



 


团队成员余之贤则把课堂搬进了“模拟巴扎”。她精心设计了“羊肉多少钱一公斤?”“能便宜点吗?”等市集对话场景,邀请村民角色扮演。牧民买买提笑着说:“以前去县城卖羊,总怕说错价钱。现在会问'优惠''便宜'这些词,做生意更方便了!”教室里,村民学员们一字一句认真跟读。这些朴实的农牧民,有的第一次清晰发出“zhchsh”的翘舌音,有的努力区分着“an”和“ang”的前后鼻音差异。课程结束,但村民们的学习热情未减。几位学员围着志愿者继续请教发音问题,孩子们则兴奋地展示着新学的词语。



 

“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替代方言,而是为乡村发展增添一把钥匙。”在胡吉尔台村,乡音与普通话和谐共存,共同见证着村庄的变迁与发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核心在人,关键在沟通。志愿者们的教学创新让推普工作接了地气,将政策要求的“语言推广”转化为村民急需的“致富技能”,在互动交流中架起沟通的桥梁。语言相通促心灵相通,心灵相通则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二、筑基未来:乡音渐融共筑振兴根基

在套乌拉斯台村,“语润新疆”普通话推广课堂吸引了村民们的积极参与。基于前期调研成果,团队精心编印了《语润新疆:普通话提升手册》,这份教材成为学员们珍贵的学习资料。教学从“aoe”等基础拼音入手,通过一对一辅导方式,重点帮助村民攻克前后鼻音区分和声调把握等发音难点。


 

 


课堂进入绕口令实战环节,村民们从慢速跟读逐步过渡到加速挑战,在趣味互动中扎实掌握了唇齿配合技巧,教室内始终回荡着整齐的朗读声。活动临近结束时,志愿者们向村民赠送了熊猫胸针、文创文具等具有四川特色的纪念品,让“推普”工作成为串联两地文化的纽带。当这些带着“温度”的礼物送到村民手中时,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就是最好的回应。“只有多练习、大胆说,才能把普通话说标准!”村民们深有感触地说道。

 


从最初的羞涩拘谨到如今的自信表达,语言的力量正为村民打开信息沟通的渠道,而国家通用语言如同天山雪水般,持续滋养着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三、文化共生:冬不拉弦上的推普新声

在库克拜村村委会,从六七岁的孩童到二十出头的青年,清一色的哈萨克族学员们用流利的普通话与志愿者们交流。据村长介绍,掌握普通话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在库克拜村的教学现场,13岁的哈萨克族少女叶尔江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诵“我的家乡有会唱歌的河”,随即引来冬不拉琴声的应和。孩子们怀抱民族乐器,齐声念诵团队自编的推普口诀:“字正腔圆不丢乡音,才是最美的和声。”这种将普通话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文化互哺”模式,是四川音乐学院推普团队的创新实践。

 

 



我们采用'双向学习'的方式,”团队成员文艾佳介绍,“既教普通话,也向村民学习哈萨克族传统文化。”活动现场,志愿者们用普通话讲述哈萨克族非遗故事,村民们则手把手教志愿者跳传统舞蹈“黑走马”。

 

 


在《语润新疆:普通话提升手册》封面上,学员们用工整的汉字签下自己的名字,一笔一画间流露出对普通话学习的热情与认真。“我们始终践行'语言相通,文化相融'的理念,”团队指导教师雍欣动情地说,“推广普通话,不仅是搭建沟通的桥梁,更要在交流中让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生生不息。”

 

 

四川音乐学院传媒学院 “语润新疆” 推普团队的暑期实践,让教育回归育人初心、让语言艺术浸润成长之路。团队行走400多公里,惠及130多名群众。川音青年以专业素养为笔,将普通话教学与文化美育相融合,用耐心陪伴每一位村民,用真诚叩开沟通之门。他们播撒的不仅是语言的种子,更是美育的希望,以踏实步履践行美育使命,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注入鲜活的川音力量。

 

编辑|刘可立

一审一校|刘可立

二审二校|傅学娟

三审三校|熊彦菲

图片|川音青年融媒体中心

出品|川音青年融媒体中心